NEWS
时间:2022-12-25 16:06:45 来源: 作者:
随着时间的年轮从1992行进至2022,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业也走过了风雨兼程的30周年。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30年来,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如今迎来“而立之年”,绝对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为此,在最新出炉的《中国收藏》12月刊中,作为年度“压轴大戏”,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与《中国收藏》杂志联合推出重磅专题——《我们这30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专访部分特别邀请了多位业界大咖,他们是与拍卖同行的引路人、参与者、亲历者、观察者……共同见证了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贵历程。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走进这段被时间长廊铭刻的成长史,先来听一听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黄小坚的心路历程。
“这个市场一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相信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会越来越好。”——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黄小坚
黄小坚,一位几乎与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共同成长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引领者。
1992年10月3日,深圳市动产拍卖行(现深圳市拍卖行有限公司)在深圳博物馆举办了“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成为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一个起点。那一次,黄小坚以“拓荒者”的角色,见证了整场拍卖的全过程。
其后,无论是《拍卖法》的起草工作,还是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的筹备工作,你都可以看到这位引领者的身影。
2018年,黄小坚当选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作为当家人,他与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会一道,带领拍卖企业守正创新,共赴美好前程。
……
30年前,黄小坚满怀豪情投入拍卖事业。30年后,回首往昔,尽管这一路有耕耘,有汗水,有成就,但对于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未来,他更是充满了信心。
开启先河 为行业助推
中国商报:您还记得1992年那场“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是什么样的吗?
黄小坚:我亲眼见证了这场拍卖会的全过程。当时,深圳博物馆挤满了围观人群,大概有数百人之多,他们都是带着好奇来的。总体而言,这场拍卖会有三个特点:
一是拍卖全程使用双语,即中文和英语,有时候也会插入粤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1995年。那时候,委托方和购藏者大都来自境外,尤其以港澳台地区居多,占比达到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二是“学回来”。深圳毗邻香港,我们去香港向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国际拍卖行“取经”,把拍卖规则“学回来”,然后再组织拍卖会。值得一说的是,那场拍卖是以港元结算的。由此亦可见,香港藏家对早期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拍品以中国当代名家字画为主,当时市场上不少有号召力的名家都现身此场拍卖。这些名家字画在彼时的香港市场十分受宠。到了1993年,我们便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合作,为中国当代书画拍卖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中国商报:1992年,为什么偏偏是在这一年,不只是深圳,北京、上海也纷纷涉足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这个新生事物的兴起是不是与大环境有关?
黄小坚: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改革开放也掀起了高潮。在这个大环境下,拍卖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成长。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物艺术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再加上北京是文化中心,上海是前沿阵地,深圳有地缘优势,所以这三座城市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可谓应运而生。1992年,深圳、北京纷纷举槌,开启了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先河。1993年,上海也敲响了槌声。
紧随其后,上海朵云轩、中国嘉德等专业性的拍卖公司相继成立。1994年7月,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印发《关于文物拍卖试点问题的通知》,1995年12月印发《关于1996年文物拍卖实行直管专营试点的实施意见》,并确定上海朵云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荣宝、四川翰雅、中商圣佳(现中贸圣佳)6家拍卖企业为我国首批文物艺术品拍卖试点单位。从那以后,文物艺术品拍卖一路槌响至今。
中国商报:1995年6月22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在北京成立。5年后,协会又成立了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会(简称“中拍协艺委会”),这一举措对于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发展有何意义?
黄小坚: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的成立,让从事拍卖的企业有了“娘家”,而且也推动了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前行。
1999年8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在苏州召开“文化艺术品拍卖专题研讨会”,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决定成立中拍协艺委会。
2000年7月,中拍协艺委会正式成立,发起单位有5家——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荣宝、中贸圣佳和上海朵云轩,最初的会员数量为23家。回望这20多年,中拍协艺委会确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为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争取宽松的环境,包括政策优惠、营商环境等;二是制定行业标准、操作规范等;三是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比如举办国际论坛、组织国际培训、开启国际考察,提高行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四是培育龙头企业,通过它们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五是打造以拍卖为核心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产业链,涵盖金融、交易、会展、物流等。近年来,我们举办的论坛都会邀请上下游的相关机构,如博物馆、画廊、艺术家、收藏家,以及银行、保险、出版、会展、传媒等,全方位打造一条产业链。
2000年7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印发了《关于成立中拍协文化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会的通知》(中拍协[2000]第13号文件),并于同年9月召开第一次年会。
政策协调 为企业减负
中国商报:我们注意到,这些年,中拍协艺委会在政策法规上为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减负不少。
黄小坚:是的。从中拍协艺委会成立至今,我们都在不断地为拍卖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政策协调。除了艺委会本身,我们还通过“两会”代表建言献策。
比如2020年5月1日起,国家税务总局签发的2020第9号公告《关于明确二手车经销等若干增值税征管问题的公告》开始实施,其中明确了文物艺术品拍卖可以全额开具发票。而在此公告发布之前,全国的拍卖企业基本只能向买受人提供佣金发票。可以说,这项新规的确立离不开中拍协的努力。
这其间,我们给国家税务总局三次去函,反映拍卖行业的困境,提出加快推进解决拍卖价款开票的诉求。最终,在政府支持、协会努力、会员助力等多方力量的加持下,全额开具发票成为现实。
中国商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从最早的6家试点,到今天全国具备文物艺术品拍卖经营资质的企业达680家,近30年增长了100倍。对此,您怎么看?
黄小坚:这个数据的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市场经济的发展。此外,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开始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民间收藏兴盛,投资渠道增多。这个数据反映出的是一种必然趋势。
2005年6月,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主办的“2005(首届)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上图为此次论坛期间举办的媒体与拍卖互动环节。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非常快速。以2003年为分水岭,2002年全年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在10亿元左右。从2003年开始,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市场行情突飞猛进。这一年,中国嘉德创始人陈东升邀请我去看他们的拍卖会。印象中,一套吴昌硕六条屏拍了1000多万元,十分了得!那时候,陈东升经常跟我说: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像香港苏富比、佳士得一样,一年拍几个亿?结果,到了2010年,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就超过500亿元。
无论是拍企数量还是成交总额,之所以增长迅猛,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法律保障:一个是1997年施行的《拍卖法》,另一个是2002年《文物保护法》修订,后者确定了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法律地位。
尤其是《拍卖法》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一条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一条,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很可能面临官司不断的境地,难以获得长久发展。
除此之外,2003年国家文物局发布《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2004年商务部出台《拍卖管理办法》、2016年文化部颁布《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都极大促进了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发展。
值得一说的是,当前我国重要资源配置都采用了拍卖形式。比如银行债券发行、土地转让、国有产权出让以及司法拍卖等。据统计,目前行业一年拍卖成交总额在1万亿元左右。这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文物艺术品拍卖,尽管它在整个拍卖行业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却深入人心。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广受老百姓的喜爱。
中国商报:680家,会不会有点多?因为与国外相比,除了国际拍卖三大巨头——苏富比、佳士得、邦瀚斯,与文物艺术品相关的拍卖企业数量其实并不多。
黄小坚:关于数量的多少,从历史来看,我们确实走过了一个摸索的过程。到今天,我认为步子不应迈得太快,而是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2011年8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布首份《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后于2013年12月联合Artnet全球有限公司联合发布首份《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两份年报一直持续至今,已成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最为权威、影响最为广泛的市场年报。
当前,我们建立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它发展迅速、参与者多、影响广泛。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果缺乏监管,就容易出现乱象,比如恶性竞争、套路拍等等,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督监管以及完善的法律规范。
应该说,未来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必然会经历一场优胜劣汰。这其间,第一梯队的龙头企业不可或缺,因为它们可以起到榜样作用。同样,规范经营、规模稍小或者在差异化方面表现突出的特色拍卖企业也是重要一员,它们属于第二梯队。
中国商报:从您刚才的表述中,我们听到了一个高频词,那就是“法”。2010年,《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SB/T 10538-2009)出台,您认为这部规程对推动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黄小坚:这是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第一个规程,也是中国拍卖行业恢复发展后的首个行业标准。
2010年7月,由中拍协艺委会负责起草的行业标准《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正式实施,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进入标准化时代。该标准后于2017年进行第一次修订。
这部规程的出台有四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明确了拍卖企业的操作流程,二是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三是提高企业和行业的信誉度,四是保护参与者各方的合法权益。规程出台后,我们还进行过几次达标评比,有效促进了行业的管理。企业只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当然,规程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下一步,我们还会围绕文物艺术品拍卖推出相关的标准,以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并且逐步与国际接轨。
守正创新 为社会贡献
中国商报:我们注意到,多年来,中拍协艺委会积极地为会员单位及行业服务。接下来,作为协会,还会从哪些方面助推行业呢?
黄小坚:中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事实上,文物艺术品板块在过去30年中已经开始了“双循环”,比如文物回流可以被视为“国际循环”。另外,通过拍卖以及媒体普及,老百姓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提升,文物艺术品也“活”起来,这算是“国内循环”。从协会角度来说,我们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助推行业的发展:
一是要做大做强市场,向国际化靠拢。这就需要企业坚守“三公一诚”,即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二是重点打造龙头企业。他们是这个行业的基石,直接关系着行业的未来。所以,我们要为企业营造更好的经商环境,这是协会的责任与义务;三是鼓励差异化发展,包括模式的差异、业务的差异、经营的差异等等。
2014年3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带领20多家骨干拍卖企业,到纽约召开“中国艺术市场的现实与未来国际论坛”,与国际业界共同探讨全球拍卖市场发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商报:近几年,由于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您看来,拍卖企业该怎么做才能应对挑战?
黄小坚:这三年来,许多企业确实遭遇了不少困难。我觉得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守正创新”。
首先,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拍卖企业应加强线上拍卖。目前来看,大部分拍卖企业采取的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拍卖周期较短,易于灵活安排场次,但同时也要求企业对于拍品质量的审鉴更加严格,这样才能够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
其次,要苦练内功,加强人才培养。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行业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拍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非常迫切。所以,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最后,拍卖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在打造产业链方面狠下功夫,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016年8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创办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排行榜(青花奖),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
总而言之,能否守正创新,能否与时俱进,决定了一家拍卖企业的未来。我们在拍卖企业中曾做过一个调研,发现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止步不前。这部分企业多半资历较深,当他们面临新问题新形势时,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明显跟不上。从协会的角度来说,我希望每一家拍卖企业都要与时俱进,努力经营,只有先活下去,才能解决就业,为社会分忧。
中国商报:您认为未来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黄小坚:从历史来看,第一阶段是1992年至2002年,为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2003年至2011年,为发展阶段。尤其是从2003年起,内地文物艺术品市场快速飞升,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2012年,市场开始步入调整期。
第三阶段是2012年至今,为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无论是藏家还是市场,都比以往更加理性。将来,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将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就目前来看,市场回调实属正常。尽管交易数量在减少,但拍品质量在提升。另外,大众对拍企服务的要求也更高,比如拍卖师的培训,我们专门针对文物艺术品拍卖建立了拍卖师培训计划,邀请专家从表情、声音、仪态等各方面对拍卖师进行培训,从而提升拍卖师的专业素养。
事实上,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拍卖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包容并蓄的行业,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拍卖这一件事,它还涵盖了人才、运营、服务、展会等方方面面。把拍卖业打造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从2017年起,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联合上海自贸区举办“上海对话”高峰论坛。该论坛已成为业界的一大盛事。
中国商报:在您看来,30年的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对整个社会有哪些不容小觑的贡献?
黄小坚:我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贡献:一是提高了中国文物艺术品的社会价值。文物艺术品拍卖不仅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提高了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是改变了中国文物艺术品外流的历史,实现了境外流散文物的回流。有数据显示,目前通过文物艺术品拍卖回流的文物数量超过10万件。
三是提升了全民对文物保护和收藏的意识。因为有了拍卖,文物艺术品在社会上受到老百姓的普遍重视,大众的文化艺术修养也随之提升。
四是为各类博物馆提供了收藏的渠道。30年来,不少国有博物馆通过拍卖收获了藏品,更加丰富了自身的馆藏,也有效弥补了国藏空白。
五是培养了一批拍卖、鉴定、经营等方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