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时间:2021-01-06 14:40:05 来源: 作者: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艺术品市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画廊、艺术品交易机构歇业停业,艺术品交易量减少,拍卖规模大幅缩水。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什么样的艺术品才有收藏价值?普通人该如何做出投资决策?艺术品企业又该如何依托产业链和创新链重新布局?
日前,一场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浙江浙报美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美术传媒拍卖有限公司、美术报承办的中国(杭州)艺术品投资收藏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家、艺术家们对艺术品未来市场展开讨论,提供了多种角度来观察和展望市场发展,帮助投资者“穿越迷雾”。
破题 关注当代艺术品
改革开放40余年来,随着国力增强,经济社会财富迅速积累,民间收藏有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什么东西值得收藏?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按照《文物法》的定义,起码具备3个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作为收藏品来说,它还应该具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收藏家们注重的经济价值。”
在罗伯健看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在市场上想找到古代甚至是近代比较好的、珍贵的东西,越来越困难。为此,罗伯健多年前就呼吁收藏家们把收藏目光和收藏领域放在当代艺术品、工艺品方面来。他说:“相比于古代艺术品牵扯到的真伪、断代问题,当代艺术品的收藏优势之一就是可以溯源。”
中华文化促进会古玩城联盟主席胡成敏说:“2011年,艺术品市场达到阶段性的顶峰之后,行情就一路下滑。如今又遇到了疫情。但是,对有收藏、投资需求的人来说,这又是一个最好的时候,因为投资机会非常大。”
对于许多业内人士而言,逆境促使大家在危机当中发现新机,在变革当中打开局面,探寻出一条艺术品市场的突围之路。浙江省收藏家协会会长李长平将自己30多年来的紫砂收藏经验总结成8个字:尊重价值、相信未来。
浙江美术传媒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志林认为,疫情暴露了艺术品市场原来表面一片繁荣下的诸多问题。“比如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结构问题、缺乏真伪鉴定科学依据造成的市场流通问题、艺术品过度炒作而导致的价格泡沫问题等。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今整个艺术品市场正在经历金融化趋势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进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连接 沟通创作与收藏
众所周知,浙江不仅是艺术品的收藏产出大省,更是全国收藏家、艺术家群体集中的省份,享誉全国的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艺术家所创作的精品,深受艺术品市场的欢迎,浙派艺术品在全国艺术品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
一边是期待找到“好娘家”的创作者,一边是想要挖掘千里马的伯乐。此次论坛特别邀请艺术家和收藏家面对面,为这一对供需关系搭建“友谊的桥梁”。
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骆献跃说:“从美术家的角度讲,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收藏家,不仅是创作者。这几年国家层面做得比较多,比如国家的重大美术工程就是大的收藏工程,我们的美术馆系统也在收藏。”在他看来,收藏界应该分为五部分:艺术家、收藏家、经营者、评论家以及艺术鉴定家。现在大家互相有联系,但是并不紧密。
“艺术品产业一定要多元化发展,包括跟艺术房产、艺术酒店、科技等融合。”有着26年从业经验的加拿大收藏家协会会长周岳平感慨:“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每个人的呵护,我们都应该成为市场的建设者,而不是掠夺者。”
目前,我国艺术品市场已经进入了消费的繁荣期,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和多重矛盾的凸显期,但全国文化艺术品市场监管还是比较滞后。为此,浙江省文化艺术品投资行业执行会长周宪东提出,要构建标准化的文化艺术品投资收藏评估鉴定的服务体系。他的观点,获得了收藏家们的一致认同。
跨越 打通线上和线下
据统计,2019年线上艺术品和古董的市场销售额估计为59亿美元,有14%的销售额产生于线上,其中3%来自画廊官网或自建的电商渠道。一只手机,或许就可以拉近你与艺术家的距离。
2020年12月27日,浙江美术传媒拍卖有限公司迎来了2020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与以往拍卖会不同的是——线下,拍卖会现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线上,“艺术融媒体”APP那头,收藏家也在同频共振:潘天寿《朝霞》最终以1970万元成交;备受瞩目的齐白石《湖光帆影》累经著录,最终以1310万元成交;当代书画板块中,张伟平横幅巨作《印象西湖》以100万元起拍,经过拉锯式竞价以480万元落锤……10余个小时的激烈鏖战,成交率高达91%。
近年来,浙江浙报美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推出了美术拍卖APP、艺术融媒体APP、美术名家课堂APP,形成了线上线下整体联动的业务格局。
浙报集团有关负责人认为,当前,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数字文化产业,正在全面发展,消费需求的快速发展与转型,是艺术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外部拉动力。而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则是艺术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目前,全省正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浙报集团顺势而为,也将继续推动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美术艺术品业务领域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