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时间:2019-09-30 08:42:06 来源: 作者:
9月29日,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简称“SUSAS”)在杨浦滨江拉开序幕。本届艺术季由“日本大地艺术之父”北川富朗担任总策展人,以“相遇”为主题,围绕杨浦滨江,展现河流与陆地的相遇、人和艺术的相遇,以及不同文化的相遇。在开幕前的采访中,北川富朗表示,本届艺术季通过一系列永久公共艺术作品,让艺术加入到城市规划之中。“在这个时代,让艺术走到户外,走进公共空间,成为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的、渗入人们生活的东西,这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北川说道。
主展馆片区 摄影:田方方 SUSAS执行团队提供
主展馆片区 摄影:田方方 SUSAS执行团队提供
走到户外的艺术
沿着杨浦滨江行走,会不经意间与艺术作品相遇。这些作品是今年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一部分,此次艺术季由素有“日本大地艺术之父”之称的北川富朗担任总策展人。艺术季以“相遇”为主题,北川希望不同国家的艺术能够在这里相遇,人也能和艺术作品不期而遇。
北川富朗在江边进行导览 SUSAS执行团队提供
如今,北川富朗的名字总是与大地艺术节联系在一起,由他创立的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和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以当代艺术介入公共空间和自然空间,带动了地区的振兴。而事实上,北川富朗早年就曾涉足城市开发项目。1992年,北川富朗参与了立川的开发。立川位于东京都多摩地区,曾被美军征用为基地,开发地位于原美军基地旧址上。北川试图为这个冰冷的城市赋予多样性,让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作品聚集在立川街区。当时出现了人口、政治、经济、文化均集中在东京的现象,亟需采用多种形式分散城市职能,而北川他们用艺术成功地让立川承担起一部分文化职能。
在立川项目中,北川尽可能地利用公共设施来实现艺术化。他曾说道,“比起单纯地把作品放置在户外,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作品有更具活力的发展,那就是将艺术创作与公共设施结合起来。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在当地留下永久性艺术作品。”这样的方法在此次城市空间艺术季中也可以看到。埃斯特·斯托克(Esther Stocker)的《自由方块——方块花园》将作品和拱廊结构相结合,黑色方块成为了拱廊的一部分,而原本白色的拱廊则变成了一处超现实的空间。
《自由方块——方块花园》,摄影: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随着时间的推移,拱廊上的黑色方块会和墙壁一起慢慢变“旧”,这对于一般的艺术品而言是无法接受的,但在北川眼中却是无比自然的事情。在他看来,从昔日王公贵族的专属品到如今博物馆里的展品,现代艺术始终是被包围起来、被保护的对象,与此同时,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则面临更多的现实问题。正因为这样,现在的艺术无法成为社会最前沿的存在。“因此,在这个时代,让艺术走到户外,走进公共空间,成为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的、渗入人们生活的东西,这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北川富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城市的野生》,浅井裕介,摄影:田方方,susas执行团队提供
在江边的一片绿地上,艺术家大岩·奧斯卡尔(Oscar Oiwa)制作了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他在里面放入上海的土壤,种上了几棵小树。经过数年,这里或许会长出大树,到那时,人们大概不会辨认出这是一件作品,而这或许正是艺术家和北川富朗的意图。
重拾被遗忘的角落
城市空间艺术季展场所在的杨浦滨江原本是一段工业遗存带,其中杨浦大桥以东的2.7公里岸线是首次对公众开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段工业带仿佛被时间所遗忘,人的生活痕迹在这里被切断,取而代之的是兀自生长的植物和锈斑。
杨浦滨江的工业遗存摄影: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江畔的船只摄影: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在北川富朗看来,如何通过艺术的介入让人们重新发现一个地方的魅力,是他作为策展人一直在践行的事情。作为一个“外人”,许多艺术作品醒目而不突兀地出现在岸边,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好奇。费利斯·瓦里尼(Felice Varini)在江边的一处起重机上绘制了交叉的线条,这幅巨型的抽象图案只有站在某个特定的位置才能“显现”出来。在寻找恰当位置的过程中,人们在无意识中对这架普通的起重机和周围的空间进行了探索。
《起重机的对角线》 摄影: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大部分的艺术家都考虑到了地方的特性,或者是使用这个地方现有的东西作为他们作品的材料,”北川富朗在采访中说道。理查德·威尔逊(Richard Wilson)的《黄浦货仓》用黄浦江上废弃的船只零件做成,以提醒人们记住这条河流的历史。据说,威尔逊原本想要利用船的吃水线部分做一个立方体,但是在来到现场查看之后,改变了他的方案。
毛麻仓库 摄影:田方方 SUSAS执行团队提供
在主展馆片区的毛麻仓库,艺术家们通过绘画、装置等形式还原了他们对于上海的记忆和印象。而毛麻仓库本身已经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建筑。从外国资本进入上海、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再到国营建设时期的高峰,毛麻仓库拥有丰富的历史。艺术季通过展览的呈现,在为仓库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唤醒了它的过往。而在此之前,毛麻仓库和那些长着爬山藤的工厂废墟一样,已经被遗忘多年。负责毛麻仓库改造的建筑师刘毓劼对场地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仓库所在的区域曾是一个纺织厂区,刘毓劼从纺织厂的历史中获得了“编织”的概念,将毛麻仓库建筑本身以及周边场地的情况特征重新编织,提升其使用价值,并且将墙体打开,留出通透空间,打破过去“临江不见江”的情况。
北川富朗在导览“上海16景”摄影: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毛麻仓库细节 摄影:田方方 SUSAS执行团队提供
“对于如何为一个地区赋予活力,最重要的是让人们能够对自己住在这里或是祖辈曾经生活在这里这件事,抱有一种骄傲的感觉,”北川在采访中说道,他希望能够以外部来的目光,重新发现人们的努力对于一个地方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将这种感受传递给更多的人。
艺术与城市规划的结合
浦东民生码头8万吨粮仓旧址就坐落在黄浦滨江的另一边摄影: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上一届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展场——浦东民生码头8万吨粮仓旧址就坐落在黄浦滨江的另一边,与此次艺术季的展场隔江相望。“我来看过前两届城市空间艺术季,它们更像是一个让人学习的展览,比如告诉人们什么是城市规划等等。但是这一次,我们会在这里制作一系列永久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把艺术作品加入到城市规划的部分中,”北川富朗在采访中表示。相较于每三年举办一次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和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是以“流动的展场”作为策略,或许无法以直接的方式带动区域的活化,但是那些公共艺术作品将在此生根,为这里带来生命。
《剪水》摄影: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艺术作品与城市规划陈列的交织也成为了此次艺术季的特点之一。毛麻仓库的三楼和四楼用以展示规划建筑板块的作品,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教授担任该板块策展人,相较于线性的介绍,展览结合了一系列装置来呈现城市中滨水空间的规划案例。建筑师张海翱用磨砂亚克力棒制作了装置《像素滨江》,底面的LED灯光把亚克力棒染成江水的色调,灯光的变化仿佛暗示着江水在一天中反射出的不同色彩。UALab团队的《剪水》用视错觉装置呈现出城市建筑在水上的倒影,讲述了河流如何反映城市的变迁。装置《浪潮》借助于机器人建造技术,塑造出波浪状的装置,阮昕在导览时表示,这个装置能够与观众发生互动,从而成为一个沉浸式的空间。
《像素滨江》摄影: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规划建筑板块展览现场摄影: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大小船坞位于主展馆片区。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总建筑师章明负责对大小船坞进行改造。船坞是用以修船、造船的地方,船只曾在这里停泊,它自然成为了连接河流和土地的场所。改造以后,大船坞将在艺术季期间和之后举办各种各样的论坛和活动,小船坞则用成为了艺术季开幕式的场所。在28日晚上的开幕式现场,小船坞变身露天剧场,彩虹合唱团创作的套曲《相遇》在这里拉开了艺术季的序幕。正如章明所说,5.5公里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或许将会是艺术季最大的一件公共艺术品。
开幕式现场SUSAS执行团队提供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将持续至11月30日,其中江边公共空间艺术作品将陆续公开。